2025年4月3日,国际原油市场遭遇“黑色星期四”,WTI原油期货价格单日暴跌6.64%,收于每桶66.95美元;布伦特原油期货同步重挫6.42%,创下近三年来最大单日跌幅。这一剧烈波动由两大核心因素驱动:OPEC+八国意外宣布超预期增产与特朗普政府加征“对等关税”的贸易政策冲击,全球金融市场因此陷入深度恐慌,新一轮动荡周期或已开启。
双重冲击下的油价崩盘:供需逻辑彻底颠覆
OPEC+政策大转向:增产规模远超市场预期
沙特、俄罗斯等八大OPEC+产油国在4月3日的视频会议中决定,自5月起联合增产41.1万桶/日,较原计划14万桶的增幅高出近三倍。这一决策直接打破市场对OPEC+维持减产以支撑油价的预期,导致全球原油供需平衡表重构。高盛报告指出,此举可能使第三季度全球原油库存每日增加80万桶,进一步加剧供应过剩压力。
深层动机:OPEC+试图通过释放产能争夺市场份额,同时向未遵守减产协议的成员国施压。此外,美国对伊朗、俄罗斯等国的制裁升级,可能促使OPEC+填补潜在供应缺口,间接配合特朗普政府的能源战略。
特朗普关税政策:全球贸易摩擦升级的“黑天鹅”
美国宣布对大多数进口商品征收10%的基准关税,部分国家面临更高税率,尽管能源产品被豁免,但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迅速升温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测算,贸易壁垒每提高10%,全球石油需求将减少0.8%。关税政策叠加美国页岩油产量扩张(2025年或达1354万桶/日),形成“供给增加+需求萎缩”的双重利空。
市场连锁反应:从能源到股市的全面动荡
能源板块联动抛售:美股能源股集体重挫,埃克森美孚、雪佛龙等巨头股价创年内新低,道指单日跌幅达3.98%,标普500指数跌4.84%,纳指暴跌5.97%。
美元与避险资产异动:美元指数抹去特朗普当选以来所有涨幅,日内一度下跌2.1%;欧元、日元等G-10货币逆势走强,瑞郎兑美元单日涨幅创2005年以来新高。
大宗商品普跌:铜、铝等工业金属价格同步下滑,反映市场对全球工业活动前景的悲观预期。
机构预警:衰退与滞胀风险实质化
需求端恶化:瑞银集团将2025-2026年原油价格预测下调3美元/桶至72美元/桶,认为贸易政策与产能扩张将长期压制油价。
政策博弈加剧:欧盟已启动对260亿欧元美国商品的报复性关税程序,若美欧贸易谈判破裂,可能形成“关税战-需求萎缩-产能过剩”的恶性循环。
滞胀阴影浮现:PVM分析师塔马斯·瓦尔加指出,关税成本转嫁至终端消费者,企业运营压力上升或拖累经济增长,衰退与滞胀风险已进入实质定价阶段。
后市展望:动荡周期下的三大变量
OPEC+政策执行风险:历史数据显示,该组织实际产能调整幅度通常为计划的70%-80%,沙特等核心产油国的减产承诺可能成为价格“稳定器”。
地缘政治潜在冲突:中东局势、红海航运风险及伊朗核谈判僵局,仍可能引发供应中断的尾部风险。
美联储政策转向:油价暴跌或缓解通胀压力,但市场对5月降息的概率预期已从11%升至24%,货币政策路径的不确定性加剧市场波动。
结语:新机制下的市场生存法则
此次油价崩跌不仅是短期供需失衡的结果,更揭示了全球能源市场的深层变革——贸易政策成为需求端变量,产能决策演化为地缘政治工具。投资者需建立多维度分析框架,在跟踪EIA库存、OPEC+月报等传统指标的同时,密切关注G20贸易谈判进程、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及中东地缘动态,以应对“政策驱动型”市场的持续波动。